坚持创新发展 实现转型升级
国务院参事 刘燕华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创新的重视,这不仅是本届政府特别是去年工作的着力点,也是指导明年乃至引领和贯穿“十三五”规划的核心所在,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,关系到能否真正跨越中等国家陷阱,关系到能否如期全面实现小康目标。
创新是多方面的,包括理论创新、制度创新、科技创新、文化创新等,其中科技创新的作用和地位十分显要,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成为当前改革进程中的迫切需求。
“十二五”以来,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许多突破。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,重大科技项目形成新产能,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0.9%增加到55.1%;战略高技术贴近民生进入市场,创造新市场新消费;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,杰出人才和重大成果不断涌现;区域创新更加活跃,形成创新创业生态系统。在新的形势下,“十三五”期间创新的任务仍很艰巨。
抓创新就是抓发展,谋创新就是谋未来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,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,进步慢了也会被动。惟创新者进,惟创新者强,惟创新者胜,这是事实,也是规律。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,取得了可喜的成绩,但也付出了代价。当前,依靠资源、劳力、资本要素已不能支撑快速的规模扩张发展模式,必须进行要素转换、动力转换、驱动转换。创新发展就是要根据世界竞争态势与国情,瞄准新业态、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技术、新领军人物,设计创新和部署创新活动,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。创新引领发展,抓创新关系到发展质量、发展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与未来。
增强自主创新能力,拓展发展新空间。习近平同志讲:我们是一个大国,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。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。中国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在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,中国“两弹一星”的成功就是例证。现代的创新活动,需要多学科交叉、产学研结合、研究与市场接轨,因此,不可能以“小农”的生产方式实现规模性突破。集成创新、集团军式创新、阵地战式的创新已是大趋势,也正是我国的优势所在。面对新的竞争和国际挑战,需要我们快速跟进,弥补不足。创新是发动机,改革就是点火器。为实现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,必须从体制机制方面突破,通过改革释放全社会参与创新的活力。发展的实质性落脚点是产业、是区域、是基础设施。拓展产业发展空间,目标在于转型增效。拓展区域空间,目标在于特色和优势经济群。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,目标在于网络和共享经济。
增强创新供给,明确支撑导向。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。时代的需求就是创新的基本方向,创新的成果应不断满足增长的需求,以形成良性循环的互推互长。只有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,才能把有限的科技资源投入到关键的创新环节上。只有把握产业革命的大趋势,才能从产业化导向、从创新转化为社会经济第一推动力,从创新转化为人民福祉的角度提供支撑。只有把握综合国力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竞争问题,才能把创新活动最活跃、积极的资源队伍建设好、建设强。
思深方益远,谋定而后动。今年是中国“十三五”规划的开局年,是发展环境、条件、任务、要求发生变化,迎接诸多挑战的关键性一年。暂时的困难定会在作为中化解,转型的阵痛定会在改革中获得新生,创新发展定会为社会经济进步带来新的动力。